1990年,79岁的杨得志新婚,迎娶了石莉,结婚当晚,杨老将军握着石莉的手,
1990年,79岁的杨得志新婚,迎娶了石莉,结婚当晚,杨老将军握着石莉的手,动情地承诺:我们的孩子们将来会尊重你,我也会尊重你!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杨得志1911年出生在湖南醴陵,家里穷得叮当响,小时候住的是借来的茅屋,粮食常常不够吃,兄弟姐妹十四个,活下来的没几个。他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,十几岁挑煤、扛活,在江西的煤矿做过苦力,也在衡阳修过路,那时的他,衣服破旧,肩膀常年磨出血痕,年纪轻轻,脸上却已写满苦日子的痕迹。1928年,他和工友一起参加了工农革命军,他没读过几年书,但干活认真,作战勇猛,很快从通信兵、排长、连长一路升为团长。他带过的红一团在长征中担任先锋,强渡大渡河时,他亲自带着十七名战士趁夜突袭,打开通道,他从不把自己当成什么英雄,只说那时候要是不冲,第一个死的就是后边的老百姓。他一生打了无数仗,从红军到八路军,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,许多战斗都和他有关,他打过平型关,打过石家庄,也打过太原。他指挥作战一向细致,图纸上密密麻麻地标着敌人阵地的位置,有人说他是猛将,也有人说他是谋将,但认识他的人都知道,他最大的特点,是说到做到。1940年,在冀鲁豫根据地,战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叫申戈军的女同志,申戈军是河北魏县人,出身教师家庭,后来投身革命,成了妇救会干部。两人初见时,一个穿着打着补丁的军装,一个身穿旧旗袍,坐在炕头一句话都没说出口,后来在战士的起哄下,他们结了婚,婚礼没有什么仪式,大家围着锅边喝了碗杂粮粥。那时部队生活困难,婚后两人也一直奔波在战场,一次大扫荡,申戈军挺着肚子过封锁线,孩子刚出生就送给老乡藏起来,等部队回来,村子被烧得一干二净,孩子再没找着。他们有六个孩子,都进了部队,抗美援朝时,夫妻俩把孩子留在国内,一起上了朝鲜战场,战争结束后,他们一起调到军区工作,几十年并肩作战,风雨同舟。1989年,申戈军病逝,杨得志像是一下老了许多,那段时间他常常独自坐着发呆,看着墙上老伴的照片出神,孩子们都已成家,各自奔波,他身边空了下来。是老战友们先留意到他的孤独,他们知道,有时候年纪越大,越怕寂寞,一次老友聚会时,拿出一张1953年朝鲜战场上的合影,杨得志看着照片发了好一会儿呆。那照片里,一个年轻的文工团员正跳着红绸舞,身后是坑道帐篷,那个女孩就是石莉,当年,她曾在司令部的帐篷里给他补过衣服,手都冻红了。石莉1950年代参军,演过歌舞,是志愿军文工团的一员,她记得那年冬天,前线冷得厉害,大家穿着破棉衣,她坐在灯下缝补将军的衣服,小声说了句:“您这样太冷。”当时他没说什么,只是点了点头。1990年初,杨得志和石莉在文津俱乐部再次见面,他们坐下来聊了一会儿,从前线的回忆聊到民间舞蹈,从部队生活聊到各自如今的境况,石莉说自己这些年也没结婚,一个人过,平平淡淡。杨得志听着听着就红了眼眶,他没拐弯抹角,只说了一句话:“我年纪大了,但想找个人说话,一起过日子。”石莉没有拒绝,她知道他是个说话算话的人。婚礼定在了4月30日,选的日子很普通,杨得志执意穿旧军装,石莉也没穿礼服,只挑了一件素色旗袍,他拉着她的手,语气坚定:“我们的孩子们将来会尊重你,我也会尊重你。”婚后四年,石莉照顾他起居,每天早上熬中药,中午做他爱吃的湖南菜,傍晚推他散步,他坐在轮椅上,她拿着报纸大声读,客厅里,她专门擦亮申戈军的照片,放在最显眼的地方,说:“她是你大姐,我不能不敬。”1994年,杨得志病重,住进医院,他一直紧紧攥着她的手,说:“对不住,要留你一个人了,”她笑着说:“下辈子我还给你读报纸。”杨得志去世后,家中一张旧抽屉里,留着他的一枚铜扣,和石莉的针线包,针线包是蓝布做的,线脚细密,缝得很稳,上面绣着两个字:“纪律”,这些东西,没有金光闪闪的分量,但每一件,都沉甸甸。这位上将的一生,经历过战火、牺牲、荣耀,也曾在晚年,用一双粗糙的手握住柔软的未来,他打过仗,也许诺过温柔,他是军人,更是一个会守诺的丈夫。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,说出您的想法!信源:神木新闻网——石莉:开国上将杨得志健在的妻子